close


香水的作家徐四金短篇小說集-棋戲

每次看徐四金的小說有一種真實感,看香水時,真的聞到書中描述的味道;看棋戲時,眼前出現了棋局,感覺劍拔弩張的交戰氛圍。

棋戲描述西洋棋棋王在街邊與挑戰者下棋,圍觀的人甚多,群眾都認定挑戰者必是高手,期待他打敗從沒輸過的棋王。過程中挑戰者每下一步棋,都讓群眾驚呼,但棋王明明佔上風,群眾卻認定挑戰者有逆轉的優勢。最後依舊是棋王贏了,人群也各自解散。

挑戰者散發出非凡的氣質,全部的人包含棋王都被他迷惑了,自以為是地認為他是西洋棋高手。挑戰者下棋十分豪邁大膽,相對棋王的步步為營,群眾卻完全被挑戰者的氣勢所懾服,不管挑戰者怎麼下,就算下在奇怪的位置,群眾會替他找理由,這一定是某種戰略。或許這就是人的心態,因為挑戰者做出他們平常不可能的下棋方式,羨慕這種創舉之人,進而崇拜甚至盲目跟從,不斷地以理由修飾他的行為。將輸之際,對挑戰者的崇拜仍不減,用不在乎結果只要過程盡興的理由來解釋期的結果,對勝利的棋王反倒嗤之以鼻,不齒棋王的下棋方式。

對已認定的事情或人,不管怎樣出錯,都會找理由去搪塞、去包容。既定觀念一旦成立就很難動搖。

書中另一篇小說-深度的壓力也很特別,前途無量的青年女畫家被評論家指出作品缺少深度,從此不斷地尋找深度,因為找不到甚至對自己絕望,最後自殺。

言論是可以殺人的,不要認為一句話就不會造成傷害,通常言語帶給人的傷害是最痛的。就像那位畫家一樣,本來可以有光明的未來,卻因那句話不斷地在腦中提醒她,無時無刻給她壓力,完全找不到自己的價值,對自己失望,只好結束生命。真的,飯不能亂吃,話也不能亂說。

在小說尾,那位評論家對畫家自殺作評論,歸因於深度的壓力。還說可從她一開始的作品看出人格分裂,導致這種下場。我想又是一種結果論的說法,以結果推敲之前行為的成因。常常聽到說什麼我就知道會這樣,一開始就發現哪裡有問題,要是怎麼厲害,怎麼一開始不說呢?再說什麼也不能改變結果了,多說又有何益呢?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f762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